谁能想到,2023年*的生活方式,居然被“穷鬼”们全方位拿捏了。
早上来一杯9.9元的瑞幸“穷鬼”咖啡,中午吃一顿13.9元的麦当劳“穷鬼”套餐,晚上去超市抢9.9元的剩菜盲盒,愉快的一天就这么“薅”过去了。
而最近风头正盛的,就是“穷鬼式”逛街——。
先买杯奶茶端在手里,再去快时尚服装店试试最新款的衣服、鞋子、包包,去精品杂货店逐个摸摸毛茸茸的小可爱们,去美妆店试试新出的彩妆样品,最后随便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吃饱喝足就打道回府。
识破了消费主义的pua套路,当腻了被肆意收割的韭菜,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与其拼命证明自己有多努力、多配得到这一切,不如理直气壮地宣布自己就是“穷鬼”。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逛不买,年轻人变抠门了?
01、多的是比购物更有趣的事
一层是珠宝、美妆名店、手机数码,二、三层是服饰百货、运动童玩,四、五层是餐饮、电影院、健身房,雷同的楼层构造、不变的连锁品牌,如此“复制粘贴”的商场,人们早就逛腻了。
然而,逛商场作为一种无处可去时的*消遣活动,每个人都很努力地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无趣。
开始享受只逛不买的年轻人,终于发现了:逛商场原来可以有100种取悦自己的方式,而购物只是其中性价比*的一种。
太古汇作为广州知名的奢侈品商场,“江湖地位”相当于北京的skp、上海的恒隆广场、深圳的万象城。具体一点的形容就是,让人在进门前忍不住先对自己的衣着打扮审视一番:“我今天穿得像买得起奢侈品的样子吗?”
去太古汇穿什么?老钱:随便!(图/知乎截图)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老广”,凯琳在去太古汇附近的写字楼上班前,从来没逛过这个游客必打卡之地。“我家住荔湾区,太古汇在天河区,太远了,而且也没什么奢侈品需求,所以从来没想过要来逛。”
凯琳打趣道:“别人去太古汇买包,我一般去太古汇买面包。”
一次,凯琳的妈妈带着外婆来探班,平时午饭常去太古汇的ole’超市买便当的她,难得“奢侈”地在太古汇消费了一番——去人均252元的翠园餐厅吃了顿饭,还吃了79元一个的venchi冰激凌。
跳槽后,凯琳再也没去逛太古汇,比起金碧辉煌的高端商场,凯琳还是更喜欢去熟悉的老城区旧商场。
太古汇顶楼,不少人在吃下午茶。(图/贾辉)
“在太古汇消费,是要被‘开除’广东籍的。”对不少务实的广东人而言,奢侈品可以不买,但在吃方面一定不能亏待自己。
梳妆台上的精华小样,菲菲虽然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商场薅回来的羊毛,但比起真的使用这些免费的小样,菲菲更享受的是不花一分钱就拿到这些大牌小样的时刻。
“可以不用,但羊毛一定要薅。”每次逛商场看到有小样自助领取机,或者柜台搞活动,注册会员就能领取小样,菲菲总是忍不住要去凑热闹。
2ml的香水小样、15g的面霜体验装、2ml的粉底液小样……菲菲自豪地展示着有些落灰的“战利品”。为了不浪费,菲菲每次都会将小样用分装瓶装好,方便多次使用,一包2ml的精华小样,菲菲可以用两天。
曾经千篇一律的商场,终于在年轻人的“改造”下,活出了千人千面——大型美食城、“薅羊毛”的好地方、免费“恒温箱”、新款试衣间、朋友聚会的“大型饭堂”、饭后消食的室内“公园”……
02、逛商场,谁买谁“冤种”?
将时针拨回到几年前,热衷买买买的人,相信“野性消费”是一种彰显财富与成功的标签。不少人即使囊中羞涩,也愿意攒几个月的工资,甚至用透支信用卡、借消费贷来换取一份虚荣。
如今,“只逛不买”却变成了一种值得广而告之的消费理念。某种程度上,这大概也算是成功逃出消费主义陷阱的方式之一。
几年前,mary还是一个会在旅游时随便花七八百块钱买一瓶30ml的爱马仕香水的精致女孩。最近,mary跟朋友逛街时,看到朋友在专柜对一个香奈儿包包爱不释手,及时将她拉出门店。
“背着两万多元的香奈儿挤地铁,即使是正品也会被认为是a货。”
mary随便在几个购物app一搜,就搜出了一堆同款平替,还劝朋友:“何必为品牌支付这么高昂的溢价,要逃出消费主义的陷阱!”
改变的发生,是许多个瞬间累积的结果。一次,mary在商场试了一条1000多元的连衣裙,她和老公都非常满意,立刻决定买单。
“结果到家上网一搜同款,类似的款式只要200多块。”上了这真金白银的一课后,mary爱上了网购。
既然可以在电商平台上“打折买同款”“半价用新品”,还有数不清的平替、清仓、临期、小样,谁还愿意去商场花全款当冤大头?
当然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瞬间,就是每月准时送达的还款提醒——“自从背上了房贷,我就爱上了存钱”。
“只逛不买”兴起的背后,是年轻人不再愿意为品牌、标签支付溢价,也拒绝再被中间商赚差价。一位网友的热评话糙理不糙:“别想那么多,太贵 不值 没钱,仅此而已。”
经常冲动消费的小庆,最近几年都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购买欲。“买之前先问自己,这东西真的有用吗?家里还有吗?性价比高吗?”购物前“三省吾身”这一招,帮小庆省了不少冤枉钱。
上次,小庆只是陪闺密去挑结婚对戒,“却差点买了个1万块的钻戒”。柜姐一个劲儿地劝她们试戴,还拿出了价值17万元的“镇店之宝”。端详着左手无名指上1.5万元的钻戒,小庆心中暗叹:“隔着橱窗看,和戴在手上看,感觉就是不一样。”
在柜姐的一番“数学运算”后——积分兑换、活动满减等,这款钻戒只需要1万元就能带回家。
关键时刻,还是闺密拉回了小庆的理智:“你买它有啥用啊?”
小庆存下了销售发来的钻戒样照,不时翻出来看看,她安慰自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试过就等于拥有过了。”
与其买回家积灰,不如记住它们在橱窗里耀眼的样子就足够了。推崇只逛不买的年轻人,大概都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03、只逛不买,不只在商场
在播客节目《随机波动》的最近一期中,媒体人傅适野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癖好”——喜欢看房,只逛不买那种。
她喜欢看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楼盘,对她而言,在不占有的前提下“鉴赏”房子,就像刷小红书,或者看展览一样,“当然不是说房子是艺术品的意思”。
她强调,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必须是:这房子跟我没有关系。正因为房子不在她的消费范畴内,抛弃占有欲,她能更纯粹地欣赏房子的结构、装饰,自由地想象住在这里的生活。
不只发生在商场,“只逛不买”蔓延到了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
商场可以继续逛,但没有需求就*不会掏钱;直播还在继续看,但电商的购物节、满减活动,再难轻易撬动年轻人的购买欲。
近年来,一个叫做“不买年”的计划开始悄然流行,强调减少购买、理性消费,“非刚需产品不购买”。
如今在小红书搜索“不买年”,有超过650万篇笔记,不少博主官宣2023年是自己的“不买年”,要将以往在各种购物节、直播间上激情囤货的物品消耗完,在此之前,非必要不买。
尝试过“能不买就不买”的低欲望生活后,不少人纷纷感叹:只要不下馆子、不买衣服、不喝奶茶、不网购、不买房子,原来人活着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2023年努力消耗,不买了!(图/小红书截图)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描述过“被制造的消费者”的形象:“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
“只逛不买”的流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戳破了消费主义努力营造的最后一层梦幻泡泡。
如今,“要追求仪式感”“对自己好一点”“成为更好的自己”等消费主义话术已难再奏效。对z世代而言,别人眼中的标签,根本没有自己的喜好、感受来得重要。
成立于2020年的豆瓣小组“不要买丨消费主义逆行者”,现在已经有超过36万名组员,每天都有人分享自己的“不要买”“拔草”“消费降级”故事。
小组简介中,提到了建组的初心和宗旨:“让我们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类似主题的小组在豆瓣也很有人气。(图/豆瓣截图)
只逛不买,不过是年轻人宣告挣脱消费主义裹挟的前奏。学着过日子的年轻人,正在寻找与“消费”这件事更理性的相处方式。
ending:
不少人在搬家时,看着堆积如山的各式物品,大概都会感叹一句:我怎么买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
日剧《凪的新生活》的女主大岛凪也有同样的经历。在遭到一系列打击后,她想要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当她将家里所有的东西搬上货车后,却转头跟搬家师傅说:“对不起,这些全都不要了,帮我处理掉吧。”
背着一个大包裹、骑着一辆自行车,她勇敢地奔向了新生活。在空无一物的新房子里,吹着捡来的电风扇,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由。
我们的生活亦如是,不需要那么多累赘。别忘了,人生不也是一趟“只逛不买”的旅程么?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年轻人开始“反大牌”,有钱也不买丨开菠萝财经
【2】年轻人“只逛不买”?把握新消费趋势才是关键丨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