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经典常谈尚书读后感
《经典常谈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是一部关于古代历史、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冠。读完《经典常谈尚书》后,可以有以下一些读后感:
文化传承:《经典常谈尚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记录了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和演变的过程,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灿烂文明。
政治治理:《经典常谈尚书》中涉及到了古代的政治治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对现代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道德教诲:《经典常谈尚书》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强调了仁爱、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历史洞见:《经典常谈尚书》作为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事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历史的演变、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历史事件的启示,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有一定的洞见。
学术价值:《经典常谈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通过对书中内容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史学的认识,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读后感,实际的读后感会因个人背景、兴趣和理解而有所不同。在阅读《经典常谈尚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理解,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从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独特读后感。
《尚书古文疏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深远的意义
头条上很少能看到这类纯粹与史书相关的问题,看来头条在慢慢地向知乎靠拢啊;正好之前曾翻看过这本书,这里仅就个人理解发表一下浅见,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
《尚书古文疏证》是清代考据学者阎若璩(1636~1704)所著,阎若璩生平博通经史、精于考证、熟稔地理、著作甚丰。比较讽刺的是,这位经纶满腹、博物洽闻的饱学之士屡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并未求得一功名,他自己也常解嘲说:“绩学穷年,未获一遇”。但是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位仁兄在科举之外受内阁大学士徐乾学赏识,并协助其修纂《大清一统志》以及《资治通鉴后编》等,也算学有所用。直到其69岁高龄才有机缘受四皇子胤禛(既后来的雍正皇帝)召见,四皇子尊其才学,并将其奉为上宾,可惜的是由于阎若璩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并未等到这位伯乐重用,便驾鹤西去,想必也是非常遗憾。
接下来我们说这本书,书名中有“疏证”,意为疏通、考证,这是学者对古书注解的一种方式。这本书就做一件事,就是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进行考证、辩伪。全书共列举了128条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认为《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造。而且这个结论流行一时。
且不说阎若璩所列证据是否严谨(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辨别),只说影响,该书完成之后阎若璩名声大噪。因为他所考据的可不是一般的史书而是《尚书》,这是一本什么书?简单来讲,《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来被称为《书》,它记述了中国上古历史和事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讲述了仁君治民之道和贤臣事君之道,是帝王将相治国之根本,也是士大夫必学之经典,更是科举五经之一。由于该书霸道的背景,一般学者不敢随便怀疑,因为怀疑该书就是在怀疑当今圣上啊,人皇家都没说什么,一个穷酸秀才胆敢怀疑皇家经典,岂不是可笑?但其实大理学家朱熹也对《尚书》的真伪有过怀疑,可是无奈的是他理论的精髓便来自该书,说该书是假的,难道自己打自己脸吗?
《尚书古文疏证》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意义开启了学者质疑典籍的风气,不再一味接受,而是开始怀疑那些几千上百年就存在的经集的真伪和准确性。这让死气沉沉的学术风气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有百家争鸣的迹象。虽然后来又有学者对《尚书》做了不同考证,并提出不同意见,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后有学者称阎若璩是近代考据质疑之风的开创者。
尚书的地位及其意义
《尚书》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所保存的商、周时期的诰、誓等材料,是历史学家研究先秦史不可或缺的依据,其中的一些述古之作,由于写作时代较早而具有极高价值。
它还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材料,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者所重视。
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开始,其经书地位就从未动摇。
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关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