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是如何错过移动、ai两个时代的? -k8体育

英特尔,这个全球半导体行业无可争议的巨头,正陷入困境。过去一年以来,英特尔的股价已经腰斩,成为标普 500 指数中表现最差的科技股之一。公司最新一个季度发布的财报也让投资者感到失望,预期也不温不火,导致市值一下蒸发超 300 亿美元。前不久,市场甚至传出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的消息。虽然还没有板上钉钉,

,这个全球半导体行业无可争议的巨头,正陷入困境。

过去一年以来,英特尔的股价已经腰斩,成为标普 500 指数中表现最差的科技股之一。公司最新一个季度发布的财报也让投资者感到失望,预期也不温不火,导致市值一下蒸发超 300 亿美元。

前不久,市场甚至传出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的消息。虽然还没有板上钉钉,高通只是提出了提案,但也显示出了英特尔的窘境。

回顾过去二十年,英特尔可以说错失了一系列关键机遇,包括忽视移动手机市场的爆发,在 euv 技术应用上行动迟缓,以及早期取消通用 gpu 项目,导致现如今未能跟上人工智能热潮等。

曾经的工程技术奇迹英特尔,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跌落到现在这个境地的?它的失败,又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01

错失时代

*个关键失误,是错过移动计算革命的浪潮,这也是英特尔最引人注目的挫败

2007 年,苹果发布 iphone,智能手机在其后几年迅速成为全球计算平台。然而,尽管在 pc 时代称霸,英特尔固守其 x86 架构,未能抓住为移动设备提供芯片的机会。当年时任英特尔 ceo 据称拒绝了苹果*代 iphone 的芯片订单,因为苹果出价低于英特尔的预算成本。

随后,基于 arm 架构的竞争对手例如高通、联发科,凭借其能效优势以及低成本,在移动领域迅速占据主导地位。英特尔虽在 2008 年推出了 atom 处理器,试图进军移动市场,但因能效和性能不佳,基本上没有成功。

公司在 2016 年直接取消了智能手机业务

对移动领域的误判,不仅让英特尔损失数十亿美元,也为高通等公司铺平了崛起的道路。而且,曾经仅限于移动设备的 arm 架构,如今甚至蔓延至英特尔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市场。

移动市场的失误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英特尔的第二个错误,是技术决策上的失误,而且发生在其最引以为傲的制造领域

在采用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这一先进工艺上,英特尔犹豫不决,宁愿继续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使其制程技术在与竞争对手台积电和三星的较量中逐渐落后。

讽刺的是,这种昂贵的芯片制造工艺最初英特尔自己也有资助,因为 2012 年英特尔收购了 asml 的一些股份,但当时的英特尔 ceo 不愿意用其刚刚推出的 euv 设备

从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开始,英特尔一直在推进更小、更高效的制程,在后领导人时代,这一推进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延误。在向更小的制程过渡时,过去的制造工艺优势显得捉襟见肘。10nm 制程原定于 2016 年推出,但经历多次推迟,直到 2019 年才问世。后续向 7nm 制程的推进也遭遇延迟。

与此同时,台积电和三星从 asml 大量采购 euv 设备,不断缩小芯片的制程尺寸,提高了芯片的效率和性能,抢占了先进技术的市场,amd 也借助台积电的制造工艺推出了性能更优越的芯片。对英特尔来说,延迟的代价是惨痛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眼睁睁让竞争对手逐渐蚕食了市场份额。

另外,制造领域的失误还存在于代工业务方面的决策

过去,英特尔一直坚持其 idm 模式,通过同时掌控设计与制造,在辉煌年代曾是它的优势所在。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这一坚持,反而成为了公司的桎梏。相较台积电、三星等专注于代工制造的竞争对手,英特尔的模式限制了其在供应链中的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由于眼红台积电凭借代工模式赚得盆满钵满,英特尔近年来终于决定复制这一模式,推出英特尔代工服务,但这一决定就像错失移动市场那样,来得太晚,不仅没赚到钱,去年代工业务甚至还巨亏数十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代工业务的收入中仅有 1% 来自外部客户。

就在英特尔不断下滑的时候,连苹果也选择放弃英特尔。

2005 年,苹果 ceo 史蒂夫·乔布斯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公开拥抱当时的英特尔 ceo 保罗·欧德宁,宣布 mac 电脑将全面转向使用英特尔芯片。那一刻,英特尔领导人是春风得意的。

但在 2020 年,苹果宣布放弃英特尔处理器,转而采用自研的基于 arm 架构的 m 系列芯片。英特尔从此失去了个人电脑的一大块高端市场,还进一步削弱了 x86 架构的影响力。

英特尔的第三个错误是在 gpu 显卡上的放弃,导致在 ai 爆火的当下,公司彻底哑火,丝毫吃不到人工智能的任何红利

英特尔早期试图通过 larrabee 项目进入 gpu 市场,但该项目于 2010 年被取消,英特尔的整个 gpu 计划也被取消。这一决定的后果,在十年后正式显现,英特尔错过了 gpu 和 ai 市场。

这如今让英特尔现任 ceo 帕特·基尔辛格非常不悦,他从 1979 年到 2009 年在英特尔工作了 30 年,gpu 项目取消前一年,他被「排挤」出公司。在他看来,如果当年推出 larrabee,后来也不用花大价钱收购一些 ai 公司,如今在 ai 军备竞赛中英特尔也不至于这么落后。

为什么要取消一些项目和计划?除了对战略技术的判断以及能力问题之外,大公司的另一个问题是,执掌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为了财务指标,非常关注短期回报,将上千亿美元用于分红和回购,而非投入研发,而且,为了提升利润,削减成本,常常砍掉当时还不能赚大钱的项目,或者裁员。

这二十年里,英特尔进行过多场大规模裁员,包括 2006 年、2016 年、2022 年,裁员规模成千上万,作为「成本节约计划的一部分」。在早年的裁员里,许多参与下一代工艺和架构研发的关键工程师被裁撤,一度被业内认为对英特尔造成了长期损害,尤其是创新能力,使其在面对技术变革时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在英特尔不断错失机遇的时候,竞争对手从来没停下。amd 在 cpu 市场卷土重来,台积电以其纯代工模式为行业内外的*公司生产芯片,英伟达则在 gpu 和 ai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英特尔收购了多家 ai 公司,例如 nervana 和 deeplabs,但其中许多收购并未取得预期结果。例如,nervana 的产品在收购后仅几年就被取消。

02

如何回天?

当下,英特尔可以说困境重重,市场上不时传出英特尔可能被收购的传闻,今年 9 月,高通传言成为一大潜在买家。

尽管英特尔方面并未确认相关计划,但这一曾经主宰市场的巨头可能被收购的消息,显现的是其从*到挣扎的落差。

英特尔的现任 ceo 帕特·基尔辛格在 2021 年回归公司,他的战略是大量投资制造能力,重新关注技术创新。为此,英特尔在美国投入 1000 亿美元兴建新工厂,并承诺向外界开放代工服务

英特尔最近还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将代工厂分离为独立实体。之所以分离,除了业务表现不佳,目的是提升运营的灵活性,以及方便获得潜在的外部资金,更重要的,可能是想让外部的潜在客户相信英特尔愿意拿出最尖端的工艺,能为「外人」制造芯片。

在以往,英特尔只将*进的节点技术保留给自家处理器使用,但帕特·基尔辛格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非常关注英特尔的代工业务,目前即使亏损严重,也计划继续投资。

英特尔还开始加大对人工智能和下一代芯片设计的投入,包括推出 ai 芯片 gaudi3,试图与英伟达和 amd 在 ai 市场上竞争,以及开发新的 ai pc 芯片,例如 lunar lake、arrow lake 和 panther lake,目标是到 2025 年底累计出货量超过 1 亿台。

此外,今年 9 月,英特尔宣布与亚马逊扩大合作,要为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定制 ai 芯片。

不过,对于英特尔能否像台积电那样为外部客户制造芯片,目前市场还是存在质疑。花旗银行的分析师 christopher danely 曾讽刺称:「我身高五英尺六英寸,年过五十,即使全世界的政客都希望我能参加 nba,这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近几年,英特尔的收入和净利润下滑显著。2021 年、2022 年、2023 年的全年收入分别是 790 亿美元、631 亿美元和 542 亿美元,净利润则从三位数降至两位数。

今年 8 月,在第二季度财报还是令市场失望后,英特尔宣布开始实施全面的成本削减计划,包括裁减 15000 个岗位,占员工总数的 15%,计划在 2025 年将非 gaap 研发和行政开支等控制在 175 亿美元,减少 20% 以上的资本支出。

现在还愿意给英特尔提供*支持的,是美国政府。

英特尔是美国《芯片法案》的直接受益者,来自政策的资金为公司提供了暂时的缓冲,使其能够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厂扩建,具体包括最多 85 亿美元的补助和 110 亿美元的贷款,最多 30 亿美元的资金等

然而,仅凭政策资金支持,可能尚不足以挽回这家巨头失去的市场份额,来自政策的资金是有限的,也不是永远的。

至于高通的潜在收购,理论上可以催生出一个更大的芯片巨头,但即使不会遭遇美国监管机构的反垄断打击,也存在其他挑战。因为高通本身并不具备制造经验,目前的现金储备想要吞下英特尔可能也吃力。此外还有来自地缘政治的潜在阻力。

无论如何,英特尔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疲态尽显,如何扭转局面,甚至重夺以往的辉煌,现任 ceo 可以说压力山大。

facebook(现在的 meta)在 menlo park 的工作区大门口,曾经树立过多年一个大拇指点赞按钮,而同样的位置,曾经树立过 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电子)公司的招牌,后者曾经统治过整个硅谷,直到它最后落魄被甲骨文收购。

再强大的巨头,遇到技术范式转变无法抓住机会时,也会被更小但是更快的对手超越。幸运的是,至少英特尔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比拼多多还便宜点。”曾经挤满年轻人的零食折扣店,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中老年顾客。成都市武侯区,距离芳草街地铁站600多米的地方,“零食有鸣批发超市”的招牌最为显眼——占据了整个门头的橙色招牌,让人百米开外就能看到。附近的七八个老小区人群密集,不远处则是最适合成都“citywalk”的玉林路,吸引着年轻

    2024年10月12日
  • 停更潮来袭,b站究竟怎么了?,这次的停更潮已经从b站的“家事”发酵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事件。b站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停更潮?它的突然到来,折射了b站,乃至整个视频行业怎样的问题?在经历了这次停更潮后,b站应该何去何从?

    2023年4月18日
  • 北京时间10月31日8点整,苹果第二场秋季发布会如期而至。这场发布会的主角是全新的m3系列芯片和mac系列相关新品,发布会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带来的产品并不少。苹果这次发布了全球*3nm pc芯片以及与之对应升级的mac产品,m3系列芯片在cpu、gpu、npu等各方面的提升,能让专业受众群体为之兴奋

    创投 2023年10月31日
  • 11月29日,拼多多发布了最新三季度财报后市值暴涨,直逼阿里。一位员工在阿里内网发言,称“此刻难眠,也不敢想,拼多多市值直接来到1855亿美金,相比我们的1943亿美金,差距仅80亿美金,着实吓一跳。那个看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对此,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针对该帖罕见作出回复,称“特别好。请大

    2023年11月29日
  • 11月一个周末的午后,32岁的上海人蒋歆牵着一只4岁的混种狗,去家附近的徐汇滨江散步。这里是上海出名的“宠物友好地标”,蒋歆常来遛狗,她说保守估计每走10步,视野里就会增加3只狗;这是她养狗的第三年,养猫的第十年,她所住的公寓楼总共20户人家,楼里新增婴儿数1,宠物狗的数量三年内则从2只变成了7只;

    2024年11月22日
  • 喜茶、奈雪为何又不香了?,“曾经的你,我高攀不起;现在的你,我爱搭不理。”完美诠释了消费者与奈雪们的“爱恨情仇”。

    2023年6月28日 创投
  •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12日消息,近日,亿铸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融资由知名海外基金领投,盛视科技、行至资本等跟投,原海外知名gpu公司 co-founders追投。亿铸科技始终专注于通过架构创新实现打破和降低 “存储墙”、“能耗墙”以及“编译墙”,面向数据中心、ai云计算、

    2024年10月12日
  • 怎么开通花呗收款?据悉自从花呗推出收钱功能之后,很多小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店里消费,也想开通这个功能,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支付宝客户端k8体育首页搜索【商家服务】-点击【花呗收…

    2022年1月25日
  • 建设银行转账多久能到账?据悉同行之间转帐,工作时间转帐在9:00-16:30实时到帐。在非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建行跨行转账,到帐时间大概是1-3个工作日。 1、如办理的是建…

    2022年1月25日
  • 揭竿而起,他们都想干掉英伟达,黑暗森林里,每个存在都是猎人,永远别去奢望靠外力保住猎物。从来没有共赢,只有赢者通吃。

    2023年5月9日 创投
  • 佳沐垚医疗科技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弘盛资本、元生创投领投,上海佳沐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03月,创始团队在三类介植入产品开发拥有超过15年经验,出自美敦力、微创医疗、德尔格等中外名企。

    2023年7月24日
  • 曾经的“味精大王”莲花味精,正在社交平台上翻红。“79(元)的(产品)下半辈子能吃完吗?”“松茸鲜怎么用?”“保质期多久?”9月13日晚间,老国货品牌莲花味精的抖音直播间格外热闹:接连与蜜雪冰城、雪莲、幸运咖、相宜本草、上海药皂等不同的老国货品牌连线直播,评论区的互动快速上升,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达

    创投 2023年9月14日
  • 最近大半年,林旭所在的投资机构开始转变工作思路,进行业务转型。他的工作节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因为现在项目的处理周期都很长。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pe/vc(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融资业务,深受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作为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一位从业人员

    2024年5月4日
  • 基于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改善生活环境”、“让生活更美好”的普遍诉求,让娱乐形式逐渐多样化,对功能性的要求也更多元化,移动智慧屏可能是下一个人工智能蓝海市场。在抢占蓝海的各家中,专注移动智慧屏的全新智能硬件品牌——talenpal探乐派,在2024年4月12日官宣成立,秉持着「想怎么看 就

    2024年4月12日
  • 汽车电动化大行其道,电池厂商群雄并起,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在汽车电动化大行其道的背后,离不开动力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

    2023年4月24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