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iotech的未来 -k8体育

美国生物医药圈的华人突然特别抢手。一位在美国药厂工作的华人最近接到很多基金的电话,电话那边的说法如出一辙“看你有中国背景,愿不愿意来做newco,帮我们去中国找资产?”从中国引进管线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年底。药厂每年都有m&a的kpi,而且项目拖到来年还要重新申请预算,所以年底是bd高峰期。硬币的另

美国生物医药圈的华人突然特别抢手。

一位在美国药厂工作的华人最近接到很多基金的电话,电话那边的说法如出一辙“看你有中国背景,愿不愿意来做newco,帮我们去中国找资产?”

从中国引进管线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年底。药厂每年都有m&a的kpi,而且项目拖到来年还要重新申请预算,所以年底是bd高峰期。

硬币的另一面,中国和美国biotech殊途同归——走向to mnc的单行道。创新药的商业化逻辑只有在美国玩得转,所有创新药都要由美国人的医保来买单。

预见这一局面的biotech和投资人是少数。

“多年前的投资逻辑是,对标美国头部公司上市的美元估值,认为同类型biotech在港股也可以有一样的估值,甚至因为国内竞争者少,应该给更高的估值。我从来不是这么看的,”投资人彭巍说。彭巍是哈佛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在诺维信novozymes和百济神州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研发和战略规划多年,曾在弘晖基金任董事总经理。在她的投资思路里,一开始就格外看重一个企业“bd”的可能性。

在以往案例中,每个投资的药企都需要有保底机制,万一上不了市,管线起码有bd的可能性。要么团队研发能力强大,立项针对大药企需要,且有先发优势;要么研发属于第二梯队,但团队能做出差异化,且有bd人脉;如果技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领投机构资质好、ceo综合能力强、现金充足,有资源趁风口上市,或借助平台收购、反向并购等途径退出。”

如今国内ipo越来越难,商业化挑战越来越大,临床门槛越来越高,成为biopharma的梦碎成一片一片,正是bd“保底机制”发挥作用的时候。biotech也深知这一点,不再矜持,放弃称为pharma的梦想,能卖就卖。

但值得探讨的是,一个bd是否能做成?是不是以合适的价格做成?背后的一些隐秘逻辑又是什么?

理想的情况下,biotech被收购,从而实现创始人和投资人退出,创始人可以做新的公司,投资人有大把的现金来做下一只基金,共同支持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想达成理想状态,biotech和投资人都要面临洗牌。约印医疗基金担任合伙人张亮表示,现在每家投资机构都在打造新的投资逻辑,跟不上新的市场需求就会被淘汰。原来不被待见的小而美的biotech将越来越受欢迎。

以及被批发授权出去的管线是否会有下文,newco的运作,都决定了这场游戏能玩多久。

01

bd爆发的真相

作为管线临床二期、三期的“sponsor”,mnc一直是最稳定和大方的买家。

mnc在美国医院内部有强大的销售和市场推广网络,为了保持渠道优势,需要持续不断的同适应症新药。在专利悬崖面前,完成比*更重要,mnc不一定执着于best in class或者first in class。

以tl1a为例,2023年,罗氏买下辉瑞策略性出售给roivant的tl1a抗体,赛诺菲和默沙东也引入tl1a抗体管线。姗姗来迟的艾伯维今年才以1.5亿美元首付款引进明济生物的长效tl1a抗体。“我们觉得好像很贵,但能卖自免药物的大厂觉得挺便宜的。”彭巍谈到同样的价格,在不同主体眼中的价值。

除了mnc,小型美国biotech也在抢购中国管线。前几年, 新技术平台爆发的时候,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美国biotech都能在纳斯达克以高估值上市。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性和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达到一个*,以一篇论文为理论基础创建一家biotech的故事比比皆是。博士毕业就摇身一变成了导师公司的vp,用投资人的钱继续做科研,从做实验到半夜变成5点下班,搞科研的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这种explorative biotech,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博士人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高校的“博士后荒”。

“几年过去,投资人发现,做药没有捷径,超过70%的研究人员在尝试重复论文科学家的实验时都失败了。管线没有进展的biotech们,成为现金流充足的空壳公司。被多个壳子套住的投资机构,迫切希望找一个理由做高公司估值然后退出。为此,他们需要把一个同适应症的资产补进来,甚至无论什么管线都可以。”彭巍说。

同时期,中国biotech融不到钱了,外资lp不投生物医药基金,基金为数不多的资金都用来给之前的投资标的加仓,在数十家中选出几家。

在增量市场ipo是退出渠道的*,但是在存量市场,并购重组就成了比较好的退出渠道。

中国药企没钱,海外壳公司没资产,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许多海外药企授权交易。

投资机构也没闲着。美国的纳斯达克行业指数是一个行业重要的风向标。今年年初,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 (xbi)上升后,美国的lp加大投资力度,然而好的资产毕竟是少数,基金苦恼的问题变成“怎么找到能成药的管线花掉这笔钱”

性价比高的中国资产是*,中国biotech管线踏实、研发高效,在中国找不到再回美国找。而且考虑到地缘政治问题,美国的基金很难直投 中国公司。newco模式作为一种*的k8体育的解决方案,派上了用场。

这是近期美国基金里的华人地位突然提高,基金给他们升职,派他们回中国找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中国的*是卖给大药企,newco始终是次一级的选项。但以老牌基金为背景的newco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他们会以卖为始,先了解mnc的策略,下一步要卖什么药,以前卖哪类药有优势,现在缺什么产品。摸清后,基金才会搞个壳子,然后去中国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起码两三家mnc感兴趣的性价比高的资产,边做newco边谈bd,出海后尽快达成合作。

mnc不介意被中间商赚差价,去年gsk收购aiolos bio,其核心资产是来自恒瑞的长效tslp单抗,短期之内14亿美金收购,并不吃亏。彭巍解释,“有些mnc在中国的bd人手不够,基金帮mnc尽调、招募cmo设计临床方案和做专业的presentation,替mnc分忧解难,还能起到降低风险、一旦不达预期随时背锅的作用。

也不是所有被授权的管线都能得到重视,特别是以填补空白为目的的交易,对方甚至不在乎分子是否me-worse。比如最近大热的自免,“有些newco不急着入组病人、推进临床,先拿到一个产品,趁风口海外融上亿美金。等到front runner在自免适应症上得到充分验证,直接购买更优的下一代分子,到时候再快速推进新资产就好。”

02

小而美biotech的时代来了

恩沐生物和同润生物正在成为biotech的标杆。

同润生物的cn201采用了药明生物的wuxibody和tce平台,前药明生物高级副总裁李竞是这场deal的幕后英雄,重新设计了分子,甚至组建了临床前团队帮同润做tox和pk。药明生物因此对cn201占有相当的权益,并且临床投入很多。同润2021年投后估值不低,与其继续融资上市,或者以newco形式出海、未来靠里程碑和股权获益,不如趁着自免tce的风口,将临床阶段的核心管线一次性跟mnc谈个好价钱。

正好默沙东因为k药晋升药王,但专利即将面临断崖,需要一款针对大适应症的资产补位,tce(自免)和口服glp-1(减肥)可能是不错的选择。2024年4月nature medicine文章发表之后,有临床安全数据的 cd19/cd3炙手可热。多家mnc和基金纷纷下单,同润团队在洽淡bd时,迅速学习,最终达成了高达7亿美元的双赢合作。

恩沐生物的cd19/cd20/cd3三抗也是行业*,在肿瘤适应症已经得到安全性数据,foresite等想尝试b cell depletion做自免的美国基金去年就开始关注并投资。但恩沐的团队都是研发出身,后来foresite派自家有丰富bd经验的chris lemasters加入恩沐,与gsk达成首付3亿美金的合作。

恩沐生物的经历验证了一件事,“只要管线好,赶上风口,所有人都会来帮你,守得云开见月明。”

单一资产的biotech在美国很常见。“别看管线有三个,通常只有*个是核心资产。这些biotech在临床一期阶段上市,市值基本上就是核心资产的价格,1~5亿美金之间最多。等到读出临床二期数据的时候,股票大涨,投资人就可以套现。”

过去国内biotech以成为biopharma为目标,小而美的biotech不受待见。以bd为导向后,和美国biotech的命运也会趋同——源源不断的推出分子,一期做完之后直奔bd主题。

张亮解释,所谓“小而美”,是指biotech的结构上可以不断简化,不用建立中试车间,分子合成和抗体发现都可以甩给cro。“小而美”的重点在于“美”,外包给cro的同时,biotech需要加强管理cro的能力。最重要的,立项跟既往的逻辑有很大变化,要面向美国市场,能够替代现有治疗方案。

还是以明济生物为例,本来专注研发肿瘤管线,临床上烧了不少钱。但因为恰巧做了tl1a,赶上风口,一个临床前的自免管线就为公司回血1.5亿美元,拯救了肿瘤管线。明济生物的tl1a通过工程化改造,可能具有更长效的治疗效果,“如果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的tl1a也不会这么好卖。”一款大药,3-5家mnc都会布局,*个吃螃蟹的人不容易,一旦bd之路走通,第2-3名是最容易谈的,第4-5得有些差异化。

彭巍还发现,海外投资机构来调研中国biotech的时候,更关注研发数据,研发负责人有海外背景、能够顺畅沟通会更好。只要资产本身好,在交易架构上,能够找到有bd经验的律师不是特别难。

03

新的投资逻辑

“2021年,感觉肿瘤治疗领域只做小分子和抗体是不够的,每家大厂都应该有adc平台或者长期合作方。”彭巍回忆。

很多biotech也这么想,小分子赛道太卷,不如换个modality。但不是新的modality就一定好,一部分biotech没有想到adc是个系统性工程,而且靶点的选择依然是绕不过的问题。

新技术一定要解决原有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一开始选中一块小蛋糕,随着竞争者不断加入,你的蛋糕会越来越小,没有什么价值。”

现在mnc家家户户都有adc和双抗管线,肿瘤领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fda对肿瘤药的关注度也在转移。大厂都在追踪fda的审批逻辑,想要做成bd的biotech更要尽早关注。

“即便肿瘤领域机会减少,pan-kras和高价值的难成药靶点(比如某些转录因子靶点和合成致死靶点),以及一些有强有力的遗传和患者证据的新靶点的抗体/adc,仍然有出海价值。”彭巍补充说,“在慢病领域,除了重磅大分子药物的长效与口服版,也有一些新的moa和modality在自免、代谢、肾病、心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开始有苗头,能否与国际接轨、及时立项,找到合适的biologist和technical/modality specialist,并高效推进,是每个深耕创新药的研发科学家和投资人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仅次于肿瘤市场的自免是眼下势头最盛的。理由很充分,自免是长线市场,患者终身用药,开发更方便各类人群的长效、皮下注射和口服药物是大势所趋,同时基于ada等原因也需要继续研发新机制的药物。另外,自免可以一药多用,在长期服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拓展到有类似致病机制的多种适应症,比如th2、b cell depletion和近期崭露头角的一些新moa,都是值得继续挖掘的宝藏。

众多利好中,只有一个对中国biotech不利的因——中国的自免管线大部分是follower,国内有立项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很少,有时候投资人还得帮忙评估靶点。不仅是自免,中国在非肿瘤领域受过基础科学训练的临床pi为数不多,从靶点立项、动物模型到临床研究的经验不足,最后筛出来的分子不一定够好。

彭巍透露,“已经有授权出海的自免管线在海外临床表现不佳,更早之前也有很多adc管线被退货。不过,退货只说明引进方没选对资产,尽调不够深入,或者缺乏国内人脉联系到真正掌握该技术的团队,不代表这个领域的中国资产水平都不行。”

04

没有停止自主出海

bd热潮还会持续,newco故事还会继续讲下去。其实不仅是biotech,biopharma目前也只能通过bd出海。

但头部biopharma和传统pharma从没有放弃自主出海的机会,仍然有不服输的企业在波士顿、新泽西或加州等创新药人才密集的地区砸钱设子公司,高薪聘请美国人做bd。最近基因泰克、bms策略性大裁员,其中不乏人才、值得捡漏,未来也许能实现突破。

然而,当打之年的优秀美国人才,往往会选择在mnc步步高升、或者自己创业,较少因为中国pharma的美国子公司砸钱就长期服务。创始人有美国背景,才有资源招募到bd和研发的一流人才,比如百济神州当年吸引了很多在海外的优秀华人。中国pharma如果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不用强求在美国招到头部的研发或bd负责人,实干就好。

自主出海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中国创新药企的招牌已经在国际打响,任谁都会认为中国biotech做分子性价比高、效率高。但我们缺乏有全球视野的physician scientist、biologist和策略型人才预判和立项。过去几年的出海大潮得益于近十年的生物医药泡沫,大量资本加人才海归,产生存量,未来创新药进入深水区,盲目快跟很难跑出来,只有立项眼光独到、兼具国际化资源的企业才能持续出海。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每到年底的时候很多公司对于离职这个事情都是把的很严,很多人都会被公司拒绝辞职的请求,那么想在年底辞职的话到底有哪些比较好的理由可以用呢?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就得给朋友们好好的聊聊! 首…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vr行业的2023年有点难。腾讯和字节等大厂的一系列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年初,腾讯xr岗位全线取消,涉及的员工数量超过300人。尽管回应称解散报道不实,实际情况是企业调整了硬件发展路径,对相关业务进行了重组,但自研硬件在腾讯内部暂时走向了末路。年末,和腾讯首尾呼应的是,字节跳动旗下的vr产品pic

    2024年1月16日
  • 在全球医疗技术的革新浪潮中,内窥镜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日本企业,凭借其在光学和电子成像技术上的*地位,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然而,新兴力量的崛起,尤其是丹麦医疗设备制造商ambu的突破性创新,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市场的竞争规则。ambu推出的一次性内窥镜,以其在安全性、成本效益以

    2024年4月26日 创投
  • 港交所一个超级ipo诞生了。投资界—天天ipo消息,今日(6月13日)上午,晶泰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发行吸引近80家全球投资机构参与锚定投资,不乏有来自欧美和中东的知名国际长线、医疗专项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开盘后一路涨超20%,市值超200亿港元。公司身后,是三位80后物理学家——温书豪、

    2024年6月13日
  • 投资界(id:pedaily2012)3月1日消息,人形机器人创企figure当地时间2月29日表示,该公司在一轮融资中筹集6.7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英伟达、微软、openai创业基金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公司估值为26亿美元。figur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表示,公司将

    2024年3月1日
  •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4日消息,聚焦车载以太网芯片全套k8体育的解决方案厂商「奕泰微电子」近日宣布完成pre-a 轮融资,基石创投投资,距离上一轮融资仅相隔两个月。至此,公司pre-a轮累计完成数亿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汇芯投资、德联资本、俱成资本、一旗力合、鹏晨投资、中科创星、同创共进、

    2024年7月4日
  • 苹果涉险过关,亚马逊归来,那么这次,亚马逊和苹果顶住了压力?两家公司又是如何考虑不可避免的ai浪潮的?

    2023年8月4日 创投
  • 在抖音上,最近一条“织麻为布”的短视频火了。青山绿水,编麻为衣,这条视频在抖音获得了 595.8 万的点赞,抖音账号 @山白,靠这一条视频就涨粉了 100 多万。而且在 @山白账号上,这种爆款视频带来的“涨粉神话”并非是孤例。从 4 月起号以来,@山白 便靠着此类视频,迅速涨粉,4 个月时间,抖音粉

    2023年8月22日 创投
  • 吴新宙出走与中美自动驾驶分道扬镳,和特斯拉在国内部分区域受限一样,自动驾驶的数据安全必然会成为矛盾双方的争论点。吴新宙的离开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中国美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分离。

    创投 2023年8月4日
  • 买车的购置税怎么算?据悉购置税的纳税人为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税范围为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税率为1…

    2022年1月25日
  • 随着冬季旅游旺季的到来,当三亚等景区成为避寒胜地之时,广东、江浙沪的游客为了看一场雪,正奔赴东北零下二十几度的雪乡。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南方人裹着厚厚的棉衣、雪地靴,正在东北各个景区里实现雪地撒野自由、泼水成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雪乡、冰雪大世界、雾凇岭等地标,几乎可以满足南方人对冰雪世界的多重

    2023年12月7日
  • 炬星科技完成亿元级人民币新一轮融资,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基金、铜陵国控、铜陵大江公司投资,炬星科技将在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五万台产能级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包括智能机器人装配中心、精密机械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测试中心、原材料及成品仓库、工厂综合办公楼、智能配送及物料管理系统等。

    创投 2023年7月5日
  • 有关爱琴海的传说很多,有激昂、浪漫、古朴、神秘,还有让人无比神往的澄澈海水、蓝白村庄和橄榄树。欧暇·地中海酒店以蓝白相间的地中海色调、橄榄绿品牌主色等浪漫自然元素作为文化基底,构成起独特的“地中海”式生活空间,打造出的爱琴海天台不仅成为了往来宾客驻足休闲的好地方,也成为了众多网红打卡、婚纱摄影的优

    创投 2023年10月23日
  • 2023年6月29日,2023第三届湖北(武汉)项目招商投资洽谈会(下文简称“投洽会”)圆满落幕。本次投洽会由湖北诚信拍卖有限公司与湖北至信…” />

    2023年7月5日 创投
  • 4月11日-13日,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成功落下帷幕。众多储能一线品牌厂商竞相展示了各自的研发成果,共计发布了300多款储能领域全新产品和技术k8体育的解决方案。为了进一步脱颖而出,部分储能厂商们抢先发布尚未量产的、技术难度更大的新产品。如在近日,宁德时代发布了新产品天恒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其容量为

    2024年4月19日 创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