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神们吵起架来,也很吓人 -k8体育

人工智能走到今天,注定不是一场平静的旅程。它曾几度登上高峰,又数次坠入寒冬。背后,有一批值得铭记的“盗火者”,他们用一次次技术突破,铺设出通往智能的道路。然而,这条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荆棘丛生,争论与分歧始终如影随形。每一代技术巨擘都试图定义智能的边界,但他们也在质疑和争吵中困惑。关于技

人工智能走到今天,注定不是一场平静的旅程。它曾几度登上高峰,又数次坠入寒冬。背后,有一批值得铭记的“盗火者”,他们用一次次技术突破,铺设出通往智能的道路。然而,这条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荆棘丛生,争论与分歧始终如影随形。

每一代技术巨擘都试图定义智能的边界,但他们也在质疑和争吵中困惑。关于技术路线、算法与算力、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他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些分歧,正如20世纪物理学中的“光波粒二象性”之争,看似阻碍,却往往成为突破的催化剂。飘荡在人工智能上空的“乌云”,从来不是阻止进步的障碍,而是推动技术进化的关键力量。

如今,大模型成为ai时代的主角。gpt-4、gemini、文心一言、通义千问、kimi、智谱清言等巨型模型,用惊人的参数规模和算力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语言和认知能力。但这条“规模化智能”的道路,真的能通往agi吗?还是说,我们正走向被规模迷信绑架的技术死胡同?

为了看清未来的方向,我们必须回溯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审视那些关键节点上的争论与抉择。每一次技术路线的胜利,都伴随着被遗忘的替代方案;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在塑造下一次革命的起点。理解这些争论,不只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更清楚地看见通向未来的路。

01 图灵与冯·诺依曼,开启ai的“古神”时代

20世纪40年代,艾伦·图灵和约翰·冯·诺依曼分别点燃了计算与智能的两把火。图灵机,这个简洁而抽象的模型,向世界展示了逻辑的力量——一台机器可以通过简单规则模拟任何数学计算。图灵相信,智能的核心在于算法,是逻辑驱动一切。

但冯·诺依曼不这样看。他认为,没有强大的硬件架构,一切计算都只是纸上谈兵。为此,他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的设计,将数据和指令合二为一,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这种架构定义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两人的分歧并非只是学术之争,而是对ai本质的根本性思考。图灵试图从理论上定义智能,而冯·诺依曼则专注于将理论变为现实。ai的*次技术战争,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一个基本矛盾:算法与算力,谁才是智能的真正驱动力?

这场争论不仅奠定了ai的“硬核”基础,也揭开了技术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每一次ai的突破,都逃不过算法与算力之间的此消彼长。这是一个“平衡的诅咒”,没有算法突破,硬件再强也是空转;没有硬件支持,算法也只是空想。

之后,“权杖”交给了麦卡锡这些后辈。

1956年,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等人在达特茅斯学院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会议。这场会议不仅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还宣称机器可以通过逻辑和符号操作实现智能。

他们自信满满,甚至乐观地预测,只需十年,机器就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推理与决策。符号主义应运而生——一套试图将人类思维形式化、规则化的系统。麦卡锡坚信,智能是“逻辑与规则”的天下。

从图灵的逻辑模型到麦卡锡的符号系统,这段历史是ai理论与实践*次大规模碰撞。然而,真正的智能从未被“征服”。这些早期尝试像是盲人摸象,每一次都在接近真相,却又远远不够。

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刚刚开始。

02 符号主义的虚假繁荣,让人类多走了几十年的弯路

符号主义的崛起,是人工智能历史上*场技术路线之争的开端。这一时期,ai从理论探索进入实际应用,规则驱动的智能似乎一度胜券在握。然而,辉煌之下,裂缝早已显现。与之对立的神经网络,在一次致命打击后跌入低谷。表面的胜利,埋下了更深的失败种子。

专家系统崛起——规则的胜利,还是失败的预言?

20世纪70年代,符号主义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以费根鲍姆为代表的学者,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家系统,如dendral和mycin。这些系统通过预定义的规则和知识库,在特定领域内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决策能力。mycin甚至可以为复杂的医疗诊断提供精准的建议,其表现一度优于当时的许多医生。

这种基于规则的智能似乎印证了符号主义者的观点:通过形式化的逻辑推理,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专业知识。这一成功也为符号主义赢得了大量资金和商业化的支持,ibm、xerox等巨头纷纷投入开发专家系统,企图在工业、医疗等领域实现突破。

然而,符号主义的成功是脆弱的。专家系统的强大仅限于其预定义的规则内,一旦进入动态且未知的环境,它们便无所适从。例如,mycin无法处理超过知识库范围的病症,面对新问题,它只能无能为力地沉默。这种僵化让符号系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更为致命的是,专家系统的构建成本极高。每新增一个领域,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手动输入规则和知识。而现实中的智能,不仅需要快速适应变化,还需要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符号主义的“手工智能”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专家系统的崛起,是符号主义辉煌的顶点,但也是其开始坠落的前奏。规则驱动的智能,就像一座沙丘,看似高耸,却无法抵御动态世界的狂风。

神经网络的低谷——罗森布拉特的感知器被埋葬。

与符号主义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神经网络在这一时期跌入低谷。1958年,罗森布拉特提出了感知器(perceptron),这是一种基于简单线性模型的神经网络,能够完成二分类任务。早期实验表明,感知器可以通过训练学习某些模式,例如识别简单的图形。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一度被认为是智能学习的新路径。

然而,1969年,马文·明斯基和西摩·派普特联手发表了《感知器》一书,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指出,单层感知器无法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例如最简单的“异或”运算。这一缺陷,成为感知器无法扩展应用的硬伤。

明斯基的批评是精准的,但也过于短视,他们忽略了多层网络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潜力。然而,在当时,这个观点足以让感知器被整个学界抛弃。研究经费被削减,许多科研团队转向符号主义,神经网络的研究几乎停滞。

这一错误的抛弃,让ai领域错失了一次早期的革命机会。如果当时能够进一步探索多层网络,也许深度学习的崛起会提前几十年。

符号主义的胜利,是对神经网络的一次短暂“封杀”。但正是这种短视,埋下了后来的反噬伏笔。事实证明,真正的智能,既不能被僵化的规则所束缚,也不应被一时的失败所扼杀。感知器的低谷,预示着未来一场更大的反击。

03 那个叫辛顿的男人,让深度学习完成了“复仇”

1986年,一场酝酿已久的技术反击打破了符号主义的垄断。杰弗里·辛顿联合大卫·鲁梅尔哈特等人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重新定义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方式。他们提出的反向传播算法,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难以训练的问题。这一突破,让神经网络从学术边缘重回主流。

辛顿的反向传播算法并不复杂,但它是神经网络“深度”发展的关键。多层网络终于可以有效调整参数,通过逐层优化来逼近复杂的函数关系。辛顿让神经网络重获生机,也让ai的进化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反向传播的成功并未让所有人信服。批评者认为,深度学习依赖于巨大的计算量和大量训练数据,其本质是对暴力计算的依赖,而非算法设计的优雅。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由算力与数据推动的“物理力量胜利”,而非算法之美的体现。

尽管如此,辛顿的复仇已然成功。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反击,更是对符号主义自信的一次深刻质疑。深度学习的崛起标志着ai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符号主义从此开始退位。

数据 vs 算法——谁是ai的真正燃料?

如果说反向传播重新点燃了深度学习的火焰,那么2012年的imagenet则彻底将这场火焰推向燎原。

imagenet是一个由李飞飞团队创建的大规模图像数据集,包含超过1400万张标注清晰的图像。这一数据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ai领域的游戏规则。同年,alex krizhevsky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击败了所有传统算法,大幅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这场胜利不仅让深度学习登上*,也让整个领域开始重新审视数据的力量。

这次突破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技术哲学转变:算法的重要性,正在被数据的规模所超越。在深度学习的时代,数据不再只是模型的“燃料”,而是决定模型表现的核心因素。李飞飞的成功,证明了大规模数据可以激发深度学习的潜力。

然而,这种“数据驱动”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隐忧。深度学习模型对数据量的依赖变得无底线。从数百万张图像到数十亿条文本,模型的表现似乎完全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与规模。这种“数据饥渴症”背后,是潜在的偏见与隐私风险。

数据越多,模型看似越强大,但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却可能越来越肤浅。ai并非真正理解数据,而是通过庞大的统计模式进行预测。这种浅层的“学习”,注定无法解决复杂的因果推理与常识推断问题。

深度学习的崛起,标志着ai从逻辑规则的束缚中解放,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反向传播和imagenet的成功,揭示了算法与数据的力量,但这场革命的代价,正逐渐显现。在这场数据与算法的博弈中,ai的未来变得更加模糊而复杂。

04 cnn、rnn、gan的崛起,开始“整活”了

反向传播让深度学习重新焕发生机,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不同领域的需求催生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图像处理、序列数据处理、生成模型等场景的特殊性,推动了cnn、rnn、gan等技术的崛起。它们不仅让ai能够“看”、“听”,甚至还能“创造”,成为深度学习黄金时代的重要支柱。

cnn的崛起,视觉智能的核心驱动。

20世纪90年代,杨立昆开发了lenet,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手写数字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cnn)。lenet的核心在于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再利用池化层降维。这种结构有效减少了计算量,同时保留了图像中的关键特征。lenet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表现出色,为银行和邮政系统提供了自动化k8体育的解决方案。

然而,当时的数据和算力远未达到今天的水平,cnn在更大规模任务中的潜力被严重低估。lenet的贡献像是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难以忽视。

一切在2012年发生了变化。alex krizhevsky团队在imagenet大赛中推出了alexnet,这个由8层深度卷积网络组成的模型,一举将图像分类的错误率从26%降低到16%,震惊了学界。alexnet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更深的网络结构,还得益于gpu的加持,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

这场胜利不仅让cnn重回舞台中央,也开启了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统治。医疗影像、无人驾驶、安防监控等行业迅速跟进,cnn成为它们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柱。从lenet的初露锋芒到alexnet的全面爆发,cnn证明了自己是视觉任务的最强利器。

也正是这项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商用,带动了中国一批ai创业公司的崛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cv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以及格灵深瞳等。

rnn与lstm,时间序列的征服者。

与cnn在图像领域的突破类似,rnn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展现了非凡的潜力。rnn通过其独特的循环结构,使得前一时刻的隐藏状态能够影响当前时刻的输出。这种设计让rnn可以捕捉数据中的时间依赖性,是语音识别、文本生成等任务的理想选择。

然而,rnn在实践中很快暴露了其缺陷。当序列长度增加时,rnn往往难以处理长期依赖关系。这一问题源于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导致模型无法有效更新远距离的依赖信息。

lstm的诞生为这一问题带来了突破,通过引入记忆单元和门机制,lstm能够在捕捉长期依赖的同时,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机器翻译、时间序列预测等任务中,lst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救赎,更让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gan的革命,让ai学会“创造”,这也许是ai发展历程上,最重要的一个“伏笔”。

2014年,ian goodfellow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这是深度学习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gan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抗学习。gan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试图欺骗判别器,生成逼真的数据,而判别器则努力区分真假。通过这样的博弈,gan的生成能力不断提升。

gan的核心创新在于,它不再依赖传统的标签数据,而是通过自我博弈学会生成数据。这一特性让gan在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等任务中展现了惊人的潜力。deepfake技术、stylegan生成的人脸图像,以及医疗领域的合成数据,都是gan的典型应用。

然而,gan并非没有局限。训练不稳定、模式崩塌等问题,让其性能难以保证一致性。尽管如此,gan开创了生成模型的新纪元,让ai从“理解”数据迈向了“创造”数据。

cnn、rnn、gan在各自领域的成功,推动了深度学习从感知世界到生成世界的转变。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cnn虽然在图像任务中表现*,但在捕捉全局信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rnn及其变种lstm,虽然解决了序列任务中的部分问题,但在长序列处理和并行计算上依然存在性能瓶颈;gan则在生成数据时,常常面临训练不稳定的困境。

这些局限,就像飘荡在ai上空的几朵“乌云”,呼唤新的阳光,照耀进来。

05 transformer,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那一束光就照进来了——transformer,把深度学习这条路,带向了另一个高度。

transformer架构的发布,直接颠覆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格局。它摒弃了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通过自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够高效地捕捉文本中的全局信息。这种设计简单而高效,解决了以往模型在长文本处理中的性能瓶颈。

2018年,openai基于transformer推出了gpt模型,迅速掀起了大模型的浪潮。gpt-2、gpt-3、gpt-4接连问世,以惊人的参数规模与强大的生成能力震惊业界。大模型不再局限于单一任务,而是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近似人类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从翻译、摘要,到代码生成,这些模型几乎无所不能。

当然,transformer也躲不开“口水仗”。有不少人怀疑,这些模型真的理解了语言,还是仅仅在“预测”下一字?它们的“智能”更像是对统计模式的高效提取,而非真正的语义理解。gpt的强大,不过是将海量数据中的模式压缩进无数的参数中,然后在新的任务中重现。

甚至,一些大佬扬言,transformer不是在“思考”,它只是在无数可能性中猜测最可能的答案。这场语言领域的“革命”,本质上仍是一场概率游戏。

另外,不少人对大模型这个路线所带来的算力消耗颇有微词。大模型的训练需要耗费海量的电力和资源,随着参数规模的不断膨胀,一场算力竞赛正在上演,而我们却可能正在为此付出不可持续的代价。

参数翻倍,算力需求则呈指数级增长。巨大的能耗和资源投入引发了外界的强烈批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规模驱动”的技术路径正在走向死胡同,当算力增长的成本超过了性能提升的收益,大模型的发展还能继续多久?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算法创新的脚步似乎正在放缓。今天的大模型虽强大,但它们的基本架构仍然是transformer,而这一架构自2017年以来几乎没有根本性改变。参数的扩张掩盖了创新的停滞,也暴露出当前ai发展的隐忧。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尽管transformer架构大放异彩,但cnn、rnn和gan仍未退出历史舞台。在特定任务中,cnn的高效特征提取能力、rnn的时间依赖捕捉、gan的生成能力,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轻量化与优化,这些传统模型可能在与新技术的融合中,焕发新的活力。

技术的演进,不是简单的“新王换旧王”,而是多架构协同发展的过程。深度学习的未来,也许将是一场多路径、多场景的智能盛宴。每一种技术都在为这一盛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下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或许正孕育在它们的交汇之处。

06 面对新的问题,大佬们又开始吵得不可开交了

深度学习的边界不断扩展,但每一次技术突破也带来了新的争论。大模型的崛起、多模态融合的探索、agi的遥远目标……在这些议题背后,是各大技术路线、产业力量的激烈博弈。ai的未来方向,正在这些争论中逐步成形。

agi的迷思:神话,还是下一步?

agi是ai领域*争议的话题之一,openai公开宣称其目标是实现agi。然而,这些模型距离真正的通用智能还有多远?

支持者认为,随着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的进步,agi的曙光已经初现。反对者则质疑,现有的模型不过是更复杂的“任务拟合器”,远未达到真正的智能本质。agi的讨论更像是一场“心理战”:是理性的技术评估,还是一种带有预设目标的自我暗示?

技术指标确实在增长,但关键的因果推理、情境理解、甚至自主学习能力,依然是巨大空白,agi可能更像是一个逐步逼近而永远不可达的“技术地平线”。

大模型 vs 小模型:极简与极繁的*对决

gpt4等超大规模模型的出现,让ai能力在短期内实现了爆炸式增长。然而,这种成功也带来了巨大的争议:ai是否必须依赖“巨无霸模型”?超大模型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和能源,导致成本激增且资源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

与之相对的是小模型路线,一些玩家试图通过减少参数规模,依然能够在多项任务中接近甚至超越大模型性能。一些研究者认为,未来的ai应当走“小而精”的路线,通过稀疏模型、低能耗架构等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性能提升。

这场“极简与极繁”的对决,实际上反映了ai未来的发展模式:是继续追求规模化红利,还是回归更本质的算法创新?

开源 vs 闭源:开放协作的梦想,还是技术垄断的现实?

ai技术的开放与封闭之争由来已久。meta在开源llama模型时,高调倡导技术的民主化,而openai则从最初的开源转向闭源,声称这样更有助于技术的安全发展。

国内的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以及百川智能等,则试图在开源与闭源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用更强大的闭源模型来实现商业化;另一方面,开源参数规模小一点的模型,来提升技术影响力,试图复制llama的成功。

开源的支持者认为,技术开放可以激发更广泛的创新,让更多研究者和开发者参与到ai的发展中。然而,开源也带来了严重的滥用风险,deepfake等生成技术便是典型例子。而闭源虽然可以提高技术的控制力,却可能导致技术垄断,阻碍创新扩散。

开源与闭源的争论,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技术普及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一个完全开源的世界可能是乌托邦,也可能是“技术的潘多拉魔盒”。

真多模态,还是一堆模型的“拼装怪”?

多模态被视为通向通用智能的重要路径,openai的gpt4已经初步实现了文本和图像的融合,谷歌的gemini项目则试图整合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能力。

然而,多模态真的能解决智能碎片化的问题吗?当前的多模态模型更多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简单结合,而非深度理解与协同。一些学者指出,真正的多模态智能应当像人类一样,能够无缝整合不同感官信息,并在复杂情境中灵活应对。

多模态技术无疑是未来的高地,但其是否能推动ai迈向agi,仍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看到的是希望,但也可能是一场新的技术炒作。

尽管目前一些号称多模态的大模型,能在不同任务中切换,但这些任务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关联。模型的表现更像是在多个“盒子”之间快速切换,而非真正的智能整合。

综上,ai的每一步进化,都是在争论与对抗中前行。从早期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的交锋,到今天大模型、小模型、多模态、强化学习等技术路线的激烈博弈,这场永不停歇的技术战争成就了ai的辉煌。支持者与反对者针锋相对,理念与利益层层交织,吵得不可开交。

但正是这种撕裂般的对抗,逼迫技术不断突破瓶颈。每一次争吵,都是一次革新,每一种对立,都是未来方向的宣告。没有争论,就没有技术的涅槃。ai的命运,不在于走哪条路,而在于无数条路彼此碰撞、反思、共生中找到真正的边界与可能性。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随着互联网、电子产品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群体也越来越广,这无疑对移动支付平台和软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行业背景下…” />

    创投 2023年7月14日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底离职潮了,最近很多的离职员工都对裸辞这件事情非常的感慨,接下来的内容就告诉大家一些建议聊聊裸辞的一些坏处! 作为现在的年轻人,手里的积蓄本来就没有多少,很多人每…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在“七一”建党103周年之际,为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市昌平硕博学校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台海出版社、昌平硕博学校相关领导出席。活动现场光明

    2024年7月3日 创投
  • 据外媒cnbc报道,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现在估值超过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 熟悉该公司最新一轮融资的投资者周五告诉cnbc,spacex的估值为333亿美元。而周五…

  • 每到一年的末尾,都会有很多的投资者计划来年的创业项目,马上就要到2022年了,那么有哪些项目很适合2022年在乡镇创业呢?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 首先给朋友们推荐的就是种植水果玉米…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华宝国际(00336)公布,2021年11月15日,该集团成员公司华宝股份向恒生中国认购人民币1.8亿元的保本结构性存款 ,大概年回报率为1 – 3.00%,到期日为2…

  • 东阿阿胶有一句广告词众人皆知:千挑万选,只有东阿阿胶。不过,公司始终难选出一个稳定的董事长。在过去5年里,先后有4任董事长离开。特别是最近三年,一年一换。日前这一次人事调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不仅华润系得力干将掌舵,而且,华润医药集团五大事业部高管集体进入,分别担任董事、监事等职。人事大洗牌之后,含

    2024年10月25日
  • 优衣库不想失去中国市场

    三年后,“新疆棉事件”的回旋镖还是扎到了优衣库身上。11月28日,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在接受bbc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不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此言一出,舆论迅速掀起波澜。这是柳井正首次在“新疆棉”问题上作出明确表态。2021年,hm因抵制新疆棉遭遇舆论危机时,柳井正采取了回避态度,面对媒体询问既未证

    2024年12月4日
  • 经过一年的收入下滑后( 部分因受美元升值影响导致 ),苹果终于重回增长。2023 年第四季度( 对应苹果 2024 财年*季度 ),苹果的收入达到 1195.7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 。净利润则为 339.16 亿美元,与 2022 年四季度的 299.98 亿美元相比增长了 13% 。值得一

    2024年2月4日 创投
  • 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 ☆服务简介 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是指已在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在还款期间,由于所购房屋出售、赠与、继承等原因,房屋产权和按揭借款需同时转让给他人,并由我行…

    2022年1月25日
  •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深圳市龙岗区加快落实《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要求,推动设立全市首只规模1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并落户龙岗。这是龙岗区首次与省属金融国企合作设立基金,由龙岗区引导基金与粤科金融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由粤

    2024年10月14日
  • 要是一年开年的时间点很多人都对于第一个季度有多少天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接下来的文章内容里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顺道介绍一下第一个季度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首先对于第一个季度有几天这个问题…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9月2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2023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连续第22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企业如何保持基业常青?君智战略咨询董事长、中国企联咨委会副主任委员谢伟山在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真正的一流企业的关键在于拥有清晰的战略思维和合理的企业结构。企业需要

    创投 2023年11月3日
  • 中国vc走到交接班的历史节点。最新一幕,则是启明创投内部已制定一份“管理团队传承规划”:拟以未来十年之期,实现管理团队交接班。其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nisa leung)将第一个完成交棒。投资界了解到,随着十年管理团队传承规划的推进,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也计划在此时间内逐步淡出,一

    2024年11月21日
  • 这一次是郑州。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郑州印发《郑州市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当中令vc/pe圈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提到——加快组建郑州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州科创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名字,创投圈并不陌生,也不禁令人想起前不久重组后的上海国投公司。种种背后,目标无一不是新

    2024年8月27日
网站地图